张映辉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担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多项学术兼职。着重水墨实践,参加国际国内展览。石材浮雕《瞻望·回溯·希冀》等多幅大型壁画装置于青岛、济南、德州等地的公共环境中。主持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著作《绘画境界生成论——传统画境与现当代实践》获山东省第二十九次社科优秀成果奖。
水墨形影抒清欢
少时,我就喜欢照着连环画和美术课本勾勒、描摹。载着少年的梦一路走来,自己已经体悟到绘画必须维系着学问、眼界、修行、信仰和境界的本质,同时,深深地知道一颗真诚的种子永葆“生生”的志意,会在恰当的时机育发芽苗,绽放心花。
或许人们总为自己想做而从未充分展开的事情牵挂着,我也不例外,如今画水墨也是原有愿望的回归与落实。我早年曾有多幅大型壁画装置于各地,画过油画、水粉、丙烯画、综合材料绘画,到了中年以后反而重新偏好、钟情水墨的单纯,水墨的灵动,水墨的丰润,水墨的厚重,水墨的亮泽,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应该是阅历的丰富和心境的变迁使然。不过,原来看似与水墨画无关的点点滴滴,如今俨然别有一番深意,它们与玄素宇宙并不曾隔膜,已成为待时缘起、曲径通幽、酝酿新声的伏笔和给养了。
水墨画可谓颇具历史性和绵延性的存在,看似有限的黑白变化万千,创化奇伟,彰显清俊,发散萧索。我尤其喜欢沉湎于水墨世界中的感觉,手持毛笔蘸墨设色,于洁白的宣纸上起落,挥洒,演绎,随着或快或慢的勾勒、渲染,体温、呼吸和心跳通过墨彩渗进纸面,形影渐生韵味,自己的呢喃在浩大的时空里找到了一处处归宿。
山村景致、园林角落、草木花卉、家常静物近年来唤醒了我蜕变羽化的心思,并经由画笔荡漾出一圈圈情感的涟漪,凝定了一幅幅不停流转、不断变迁的“昨日之我”。在横幅、竖幅和扇面等水墨空间里,造形因情而异,势态各有变量,承载了许许多多的冥想。
有时用另一种语气道出了庭静云闲的情状。熏风吹走了聒噪,辉明填满了窗格,清凉意悠悠地在画上婉转,律动。
有时用另一种手法着力使坡上人家化为飘向梦园的落红,现出素朴、沉静和轻盈的质素,从而普普通通的小景也能回旋着碧波荡漾的悠然,拥揽着白云卷舒的窈窕,呈露着月照白沙的通透。
有时给独自伫立的一棵玉米画了像。在被淅淅沥沥的雨滴洗过的田野上,在朦胧湿润的薄雾里,它平和,它无为,它空寂,迎风而立,朝向世间那难以谋划、无法预测的变幻。
有时用浸渗交织的墨迹传达瓶花的素白无邪,同时也默默寻思着:花如雪,雪如月,为什么花从未着急早开,担心少人问津?为什么人们要在漫天飞雪中待渡,渔归,问道?为什么水中月与天上月同息,无界,生白?
有时用线条飞白绘出杯盏、茶壶和果盘,来盛装曾经的春水涓涓、秋声飒飒、鸟语啾啾以及艳阳的味道和往事的烟云。思忖着“圜”的无始无终,大梦袭来,我把心神储存于桌上淡泊的风景里。
大多时候,我会根据同一景象,结合不同的构图、运笔、运墨、运色,画很多张,很多遍,摸索各种可能性。往往,我预测晴日开朗,结果却遭遇风云变色;期待顺畅平坦,结果却陷入曲折迂回的洼地,总不乏“众里寻他”的怅然,当然也有“无心插柳”的惊喜,深感水墨与各种机缘的妙契,体会出所谓“天人合一”的真正意涵。整体来说,当前的尝试距离解衣磅礴、自由成章的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同时又十分确定,其必将成为全新的发端。短暂的满意过后,一个个难以预料的未知就在前方。
我永远对下张画有所期待!
在绘画生涯里,常常想起历代大师的启示,忆及许多前辈、师长的导引,他们的闪亮画品和人格不但带来潜移默化的启发,而且照亮了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范宽、郭熙、苏轼、黄公望、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古代巨匠扫除陈规,勤耕墨田,凭借心、手、眼的合力,以草草逸笔来咏颂千秋;凭跋涉各地打造“自家江山”,“半成图画半成诗”的经典作品各入美境,透出澄澈且洒脱的人生况味,无疑暗合了那耳熟能详的千古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他们的创作理想和实践态度令我十分感动。
——我愿意接连起抒发清欢、品味清欢的共同心思,求索,推重,坚守那些恒久长存的艺术精神。
林风眠、庞薰琹和吴冠中等先生的自家手笔无中西之分别,无写实写意之分别,生成出众多的“新序”和“新腔”,因缘际会地显示出他们对每一个“当下”、“即时”的体验、想象和创构。一幅幅画作的精义昭昭:画境的开敞不一定源自宏大的叙事场面;不取决于人物景物的数量;不在于形貌的逼真酷似,发现平凡里的贵重,唤醒朴素中的深邃,构筑出绝尘纷、弃晦暗的个性世界,才是核心要点。
——我愿意汲取前辈的启示,通过墨彩串联,形影交织,让心中的烛花邀来雨后隐现的彩虹,从已然走向光景常新、意蕴萦绕的境域,倾诉出本色性情。
刘巨德老师不仅是杰出的画家,笔简意丰,新态含韵,高格显露,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引领者。他的感召和教诲促使我避免纠缠于细枝末节,少走了弯路,从而更多地对传统精神与现当代实践关系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如今,诸多心得已经化为一股股无形而巨大的助力,推动我朝着知白守黑、磊磊落落、浓淡得益、简之入微的方向探索,探索,再探索。
——我愿意遵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古训,时刻葆有笃定、从容的心情。但愿一路走来,积淀学养,磨练技艺,能更多地发掘生活的美好经验,以简洁的“形”“影”诠释出鲜活又微妙的水墨意象。
我正穿行于梦的隧道之中,前路幽深且漫长。常感走得缓慢,但一想到人文的质量和价值就是真正的创造者们凭端正的态度和诚挚的方式,以坚定的脚步一步步造就出来的,就会觉得无比的踏实。
虽然在终极层面上,画作不过是透过时间的沙漏流出的一撮撮微尘细沙,但在眼下,它们却着实寄托了此生的欢喜与遐想。像花一样飘出淡香,像草一样散出清味,让清欢继续在水墨时光里滋润、沉淀,让更多有缘的人们品味出画中的那一份诚意、真实和纯粹,是我不变的追求。
作品赏析
《坡上人家》之一 50×3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坡上人家》之二 50×3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晓光迟》 138×3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微雨过》 138×3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花如雪》 69×68cm 纸本水墨 2017年
《翠玲珑》 69×34cm 纸本水墨 2016年
《一片清晖无处闲》 80×60cm 油画
2011年
《岚霏》 100×70cm 综合材料绘画 2000年
《混响》 羊毛编织 2000年
《瞻望•回溯•希冀》 花岗岩浮雕壁画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