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1983年毕业并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院聘画家。中国画《瑞雪》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四回举办《灼灼其华——张丽华人物画研究展》。所主持速写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全国规划教材。完成泰山《东君出行图》、泉城路《老残听曲》、泰安高铁站《泰山颂》等壁画、雕塑设计稿多种。论文80余篇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报刊;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画集、专著48种;小说散文数篇发表于《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报刊。
好画,差画,坏画
太平盛世,云烟满纸,书画琳琅,洛阳纸贱。每日数不清的书画过眼,遂思考好画、差画、坏画问题,借为研究生上课口述一得,梳理记述于此。
好画
一、古画。古画不多,仅剩可数几件;这类东西有可能再发现,但绝不能再生,便尤为珍贵。仅存几件是不能用“价钱”衡量的,无论艺术还是文物价值都无可估量。古画的好当然不惟其少,好在久远和用心。古时绘画必有所图,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是物质材料丰富后对绘画材质的无度挥霍糟践。更远古的画家没有笔,没有纸,没有墨和颜料,他们在尚还平整的岩壁上、洞窟中、粗粝的陶器上,用手、用兽毛、用更坚硬的石头或是什么东西(未曾猜出),蘸着有限的木炭、兽血、花汁、骨胶,画出了最初的形象,并留下了手印、村寨、神灵的印记。这些形象在他们的生存过程中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依然化作了生命历程和时代人种繁衍的生殖延续。这些图画记录了为求生而努力的艰辛过程,保证了猎获的成果,保佑了子孙的繁衍;有的还告诉孩子们哪些动物是可以用石头掷得、矛枪戳得的,哪些部位是可以下刀下石头下矛的,哪些动植物是可以作为图腾维持生存保佑子孙的。当然也有实用保障基本满足后的美化之作。同是一个陶罐,在技艺达到生产有剩余之后,就产生了美化的意识;在有限的空间内,描绘刻画的这些图案纹样,来自于原始质朴的造型意识,反映了精神的简单物化,正唯其简单,却更令其承载着复杂深刻的思想。形象稚拙单纯,艺术上丝毫无优雅之处,也不具备艺术学习的范本作用,它的艺术介入生活介入生命的高度深刻度,却是后来没有的。它们留下了许多谜,等待着后人来猜,在难以参透中获得解读破译的乐趣正是后人所要的。
二、记录时代事件、历史人物的画。社会由人之集群产生,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必制造出轰动效应的历史事件;社会的融洽与矛盾,历史的演进与运动,必由人折腾出事件来完成。艺术家、文学家是事件中的亲历者或见证人,如果他有足够的关注,便会记录、反映这些有影响的人和事件。我们看到,西方绘画中每一个历史转折时段的事件和人物,都被记录在画中,中国画却很少,多被行旅、垂钓、品茗、纳凉等闲适题材占据。中国社会朝代更迭战争频仍,形成历史关节的事件和人物层出不穷,然而,艺术家似乎不在现场,后人翻检这些作品,很少能从中解读出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页码和画面。虽然闲适题材也是艺术家心态的反映,贬官、避世、放逐、厌世等心态也充漫其中,但这只是“暗示”,缺少单刀直入式的正面表现,总是一种遗憾。生存与毁灭,是人类主题的重大诘问,宏大命题反映出终极关注才凸显作品的力度与分量。看不见历史的主脉动,无从反映社会的变化史,不辨识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说明艺术家的失职,格局、气象、心胸、眼光、笔力对之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束手无策,便无担当。
三、记录风土人情。这是借一步说话了,如果实在处于风云际会边缘,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担当的义务之外,担心画笔的羸弱而不能尽述历史事件风云人物的分量,那么好吧,画一画平民的生活。历史上,在沉重肃穆的宗教、神话、圣经、史诗故事的夹缝中,一些表现家长里短寻常巷陌中的人和事的画,部分地稀释了主题的宏大与沉重,让高不可攀高山仰止的题材和人有了世俗化生活化的人间温情。起初,他们把自己家人和邻居画在了画中充当了神性身份(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写生和默写能力的具备),请神祇们走出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坠入自己设定的情境,享受男耕女织的生活乐趣,后来,这种对神圣歌颂的语气越来越平民化、世俗化,转向对人间世俗平民生活的正面描绘,风情画由是产生。无法表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尽可以吟咏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浪淘尽千古风流”是豪放派,“风吹皱一池春水”是婉约派。风情画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生活的状况和痕迹,留下了一些质朴地反映当时当地生活生存的画面。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一些人类共通的生活情绪,也可找到熟悉或陌生的生活符号。描绘情感的质朴的诚恳很重要,时过境迁,大浪淘沙,后人还是能读出作品中粉饰与朴素、诚实与矫饰的成分比例的。我还试图从中国画中找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田园诗与田园画,中国向为农业大国、古国,汉画中即有农业文明的端倪,及到后来这种田园风更多地是归隐情绪中的无奈之举了,官场失意,生意失利,情场失恋,于是看破红尘,解甲归田,隐匿山林,做起田园诗田园画,对四周的热爱处于一种被动和无奈,缺少了积极主动的心态,表现起来也会不阳光。中国山水画风俗画在宋代成熟,但浓郁的风情描绘并未形成气候,稍一着笔即被文人画夺去了话语权,偶尔画点五谷蔬菜,也被斥责为“菜蔬气”而止笔,所以对于风情的表现并未形成气候,多为理想化臆造之情之景之物,未见有广度与深度的开掘。以写生著称的中国画,一个“写意”忽略过了许多课题与命题。
以上三种价值取向不妨简单概括为思想、主题、文化,或曰宗教、历史、风俗。三种取向之间互相渗透、交叠,共同编织出文明主线。好的作品总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中之一或全部的气象追求与气度散发。
对了,这些都是别人的生活,但情感却是自己的,是借助别人图像,抒发自己的情感。历史上画别人的生活,甚至官家的“订件”都是“命题创作”,都可以出“世界名画”。几乎所有作品等同于我们小时候的幼稚作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不管是事是人,总是我们眼中心中的“过眼”与“走心”,总有我们自己的观点判断;这个观点若能升华便是思想,若能提纯便是精神。调动生活体验,倾注思想,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融合起来,照样可以画出自己的模样。
四、满怀深情不厌其烦地画自己,画自己的老婆老公孩子家人。这是把关注点关在家中的封闭心理,虽则有“宅男”的心态,但由于情感的投注,画还是耐看的,至少充满了情感。自画像者以梵高为最好,他拒绝探访更多别人的世界,对自己的脸尤感兴趣,令其他自画像相形见绌。画家人者不计其数,佳作如林。此类画科广义地归类于风情画。
五、艺术技巧。所有这一切,均落实在艺术技巧,有时,不妨说技巧就是一切。不要苛求原始艺术家们的技巧,他们已经尽力了,越是简单简陋,后人越会猜出许多东西。一旦技巧形成,就成了“(几乎是全人类)画家”们通用的语言,在无可奈何标榜“自我表现”的时候,其实是害怕那个语言的高度和难度,害怕语言的可比性的。作品一旦拿出,目的就是想与人交流,交流需要语言,需要大家都能懂的语言的普通性,然后,紧接着是语言的精准、跳脱、新颖、犀利、优美;既遵循大众化,又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更要有可比性,在可比性中看自己的语法、语气、声音特征。艺术技巧要看传承的文脉,和此时此地此人此画达到的高度与难度,以及可能发展前行的必然走向——此三点,文脉传承指技巧语言的纯正;个人高度指传承与开拓的尺度;必然走向即健康文化的方向。仅仅传承无异于临摹,唯有少许叛逆才好看,只叛逆则如无源之水,无来由的东西孤掌难鸣;技巧高度难度是艺术语言的发展动力与标志,它使得一些平庸之作被无情淘汰;唯前景难测,只能且行且看,谁也无法预料,仅可从文脉来源、现状,大致推测出未来之走向。
技巧的难度系数恰如体育比赛之规则,规则其实是条件限制下的技术高度,要想获得世人认可,就得遵循共同的规则,若无规则,或把规则视为限制和羁绊而去掉,就要重新制定出新的规则,否则,任何游戏都玩不下去。大多数人达到的规则,就失去了约束的意义,于是新的规则系数就会产生。艺术的规则好像是全世界都大致统一的。好画看两点:想不出,画不出。想不出是构思的奇妙、图式的出人意料、手法的诡谲怪异;画不出是技巧的高超难度,技巧高的画想临摹都临摹不出。不像有的画,说是自己数十年修养的结晶,结果人家只稍作临摹便可参破,甚至可以乱真。技巧如相声的“帅、怪、卖、坏”,帅气,别致,潇洒,刁钻。在目下有些画不能求得情感打动无法感受观念冲撞的情况下,我只把技巧难度作为看画的“底线”。
还有,过去讲画格的“神妙逸能”,“能”被挤倒了最后,实则是词性和语法的误读。“能”是能力,有能力的画也可以是神品妙品,“逸”的原意为漫不经心甚或潦草,文人画将其提前,有意贬低艺术技巧的难度系数,从此中国画多了逸品的“写意”,少了神品妙品的“工笔”。画另有“自然”一格,少被人提起了,自然是一种更高级的格调,能达到自然还要有技巧有品位,不容易。但要求艺术家有前述的几种担当,有“好画”意识,诚心投入,凡事走心,白天大家一样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晚上面对白纸画布,充满着对白地的敬畏,把思想归拢到内心凝视,内容上画自己内心独白,技巧上“语不惊人死不休”。
六、儿童绘画,民间绘画。这是接近于原始绘画的现代样式,有些甚至可以称为“活化石”,包括艺术心理与语言面貌。正常的儿童画是孩子天性的自然流露,农民画更直接代表了民间最质朴的风格与欲求,区别是农民画家可能有过画工画师画坊的学徒经历,儿童画则是纯真的无忌童言。这两种状态非常接近原始绘画的本质,也正是后来若干世纪间不断把技艺臻于完美之后所要寻找的那点艺术之魂。现代绘画多从这里借鉴,表明了他们眼光的犀利,看中的一是画笔的稚嫩,二是偏离了既定艺术目的的那点灵光。只是后来民间绘画更多由专业画家染指,儿童画也由成人左右,渐渐失去了本真。这当然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不经由专业和成人指点,艺术如野草,天然自是天然了,终究粗疏、杂芜;加入一定人工选择,改变部分格局,向着精致和茁壮化生长,过多人为干预,又使其成反季节、转基因的“大棚菜”了。他们应该远离眼花缭乱的画坛,把一些杂芜枝蔓阻隔于一定空间之外,使专业思维不能过分袭扰,保持其相对封闭的童贞。
七、稚嫩的学生的画,但得是用心的画!长年教学,让我能从另一种角度观照学生的作品,一般说来,学生的画有两种,一是习作,二是创作,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在很生疏的情况下完成的,整个过程磕磕绊绊,充满了纠结,从考前班至本科习作至毕业创作,仍不能形成熟练的艺术语言,有时甚至不知道说什么,更何谈怎么说。但他们的画自始至终有一种向前求索的苗头,让人体验出不成熟的生涩美感,也满含着未知与期待。这是一段“用心”的年龄,他们很少有世故、油滑,即使是模仿也是虔诚地学习借鉴,不是剽窃与照搬,没有形成程式和套路,就是说,偷东西还没学会擦嘴巴,稚嫩得可爱。学生只要用功,用心,画中自是潜藏着不可小觑咄咄逼人的锋芒的,比那些以不变应万变、几十张如一张、几十年如一日的画,还是强得多,有价值得多。
好画在哪?一般不在美术馆,美术馆少藏品,多为节令性“时鲜”,少镇馆压轴的“硬菜”。时下国内美术馆展览很多,你方未唱罢我方即登场,一天能赶三四个展览的情况很多,若不为朋友间的捧场,主动去展厅者有谁?设若展览也像卢浮宫卖票,看展者又有几何?博物馆是可以的,各地博物馆总能搜索到一些沉淀下来的好画,哪怕同代人的仿品、赝品,也有沉静的耐看的东西;即使不看画,看一看历史上先民们用过的坛坛罐罐,也会饱一饱眼福。
好画或许会在画廊中,有时,画家和藏家总有“失眼”和“失手”的时候,好画即流入市场,价格便起到一定的衡量作用,蜕去一些名气头衔的“毛价”,或许能看到一些不错的作品。好画终归是在人们的脑海和画集中,遗憾的是,脑海里只存理想和印象,画集中仅是印刷品了,但看一般平庸的展览远不如回家认真看一看好的画集。
差画
一、假都市文化叙述。意在表现人们的隔膜、冷漠、浮躁不安、无所依附的心理状态。名曰“都市”,实则是一群抽象化了的非乡村人的组合而已,这里面没有都市中应有的心态与氛围的描述,只是人物的“反常规”组合。既然如此厌恶“都市”,未见哪位画家抛却“苍蝇竞血肮脏地”,梅妻鹤子,东篱采菊,做一回林和靖陶渊明。
二、浅层女性化唯美。大多以表现现代青年女性为主,人物妩媚文弱,纤细柔靡,形象唯美,时装、装扮、首饰等时髦化,配以窗帘、桌布、地砖、瓶花、果盘、扇子、屏风,外景者则加花卉园林,阴柔美、病态美、脂粉气、慵懒状,玲珑感十足。某些女画家如此也就罢了,男画家也这般“娇嗔”!有学者指出:“如果只满足一种低廉的商业欲求,还有什么意思!”
三、行货充斥。熟练、漂亮、新奇、完满,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全国统一,并没有独创。画家在批量地制作时,动用的脑汁也不多,只一味娴熟地“制造”,画得很快,应付慰问、笔会之类场合非常合适。
四、所谓“工作室”。由社会威望而聚起的颇有人气的工作室,除了敛取正当的学费外,还要象征性地在开学、结业等场合露一露面,其余时间则交与三流画家之外的所谓助教来教学。有些助教或许本身有一定的创造力,但慑于工作室导师的威望和受人之托的责任感,迫使其只能以导师的模式来“框定”学员的面貌,便把收罗来的学员全都培养成了一个模式。经常在报端见到此类工作室众生的集体亮相,一整版乌泱泱集合在一起,像极了一张画裁成的若干“豆腐块”。导师利用社会身份聚人气、敛学费属个人行为,但把社会青年归纳于个人“风格”之下,并把这种“风格”如此污浊地泼向社会,却是贻害无穷的:无想法。无技术难度。无文化含量。画画不走心。不思进取,重复眼前的“老师”,重复别人,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自己。
五、过早地“风格化”。没有卧薪尝胆般的修炼,学得社会流行通行的所谓风格,即在家“深造”,不几日便追求到“风格”并强化这种样式,以期跻身社会,全不顾所谓“风格”在美术画廊中的格调与位置。错把矫饰当形式感。最要命的是把此类画说成是好画,许多人都在说,包括画家自己,恰如“皇帝的新衣”。理论家曾批评过类似的现象是“瞎起哄”,一些刚愎自用人云亦云的画,逐渐形成另一种“新八股”。
六、伪乡村情结。隔绝生活温度,怠慢生活,罗列现象,照搬生活情景。去乡下转一圈,拍一些照片,画一沓写生,回来便制作乡村风情画,没有生活体验,更谈不上感情,只是一种体裁而已。
七、伪“新文人画”。古代文人,不惟画面形象孤傲意境冷寂,放弃仕进疏于人事才是他们的实质,艺术主张上瞧不起民间艺术,反叛于皇室绘画,他们是一群艺术的“反骨”者。而现代画家大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会员”就等于承认协会的章程,章程第一条即规定了“美协”接受共产党领导,繁荣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仍旧固守着学究式的文人相貌,无论题材为旧,笔墨求新,还是笔墨守旧,题材翻新,都显得造作、小气、病态、畸形。
八、所谓变形。只有造型想法,没有造型依据,没来由地变形,让人物眼睛小一点,眉毛吊一吊,鼻子宽一点,嘴唇厚一些,就是“个性”了。看不出师承来源,看不出变形理由,更不顾题材内容要求,变了就好。
九、临摹照片。毫无节制地在生活中拍照片是现代画家便利的条件,参考照片“古”已有之,但参考与照搬不是一回事,如何能使照片符合“造型”的主观意识,符合画面的“形”是画家自身修养和能力决定的,手绘中对于形和线条的整理归纳,不仅仅是一种面貌,更是一种素质和精神。如果能运用手绘中造型和线条的主动性来矫正照片,或许会去除一些弊端。
十、腻味地描摹制作。紧接着而来的便是制作风的盛行,许久以来,人们厌倦了“逸笔草草”的漫画式简笔画式的所谓“写意”,便把写意画画得精致和收敛,于是引进了工笔画谨细的作画态度和“制作”风。但过分依赖照片的谨细描摹和腻味的皴擦晕染,使得画面的书写味全无,久而久之,便会失却写意画应有的绘画性、书卷气和书写风。
理论家郎绍君先生曾经批评过当下中国工笔画存在的十大问题,也可作为“差画”的标志。
1.一味求大。2.一味制作。3.集群性风格化。4.无意义的变形。5.格调趋俗。6.装饰性“陷阱”。7.想象力贫弱。8.缺乏真情。9.没有独立思想。10.高原停顿。
坏画
反社会。反人类。反人民。反基本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公序良俗。
宣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封建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可能技巧很多,但透着一股邪性。
作 品 赏 析
《村姑图》之1《潇潇雨》 国画
83X83cm 1983年8月
《村姑图》之2《炎炎日》 国画
83X83cm 1983年8月
《村姑图》之3《瑟瑟风》 国画
83X83cm 1983年8月
《村姑图》之4《漫漫夜》国画
83X83cm 1983年8月
《咸亨酒店》国画 388X180cm 2012年11月
《茶馆》388X180cm 2012年11月
《老残游记-济南篇》国画 178×485cm
2013年2月
《春华秋实》国画 195X188cm 2013年5月
《葱茏·婆娑》国画 180x200cm 2014年7月
《前线无战事》国画 178x250cm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