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实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艺术实践】​李晓晖:意象绘画形式
添加时间:2019-10-17 10:27 点击数:

 

 

李晓晖                

70年生人,9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研究生课程班MFA艺术硕士。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研究生导师。第五工作室副教授。主要代表作品《戏曲人物》、《左山右水》和东方写意山水意向绘画研究,曾参加各种学术展览。学术成果两次获省教委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专著二等奖,论文三等奖。作品“左山右水”获得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2008青年美术家提名展”油画组铜奖。
意象绘画形式
   

摘要:虽然画家的技法和绘画的媒体随着时代进步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人表现生命意象的图象本能却在这种丰富和发展的社会进步中普遍发生断裂和退化。从当代艺术现象看,维系意象生命情结等于强化当代艺术活动的命脉。当代艺术家在意象本能转化为个性绘画形式过程中,应当像关注生命一样,主动从生命灵性开发意象力这种可不断支持艺术再生的超自然资源,形成当代画家原发性的绘画创造。    

关键词:意象本能意象情结意象生命活力内聚外衍    

意象活动属于人类原始生命情结的自然反映。意象生命情结使远古人类的视知觉图象与生命现象同一,共同维系着艺术活动的原动力。意象情结作为艺术生命原动力,使人类发展生发从史前衍变至今的全部艺术灵性和闪射灵性光彩的绘画语言形式。    

意象造型本能核心,随着时间不断地衍生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宗教性和鲜明个性的绘画语言。通过意象本能支持的绘画造型活动,人实现本体最发达的灵性知觉,创造出可供视知觉反复观照的审美律动形式。整个意象艺术活动过程,联结成反映人自身灵性变化的外在情感表现律动与潜在梦境统和谐互动的本质生成链。  

纵观人类意象造型形式生成过程,或者通过现代艺术形式与远古文化遗迹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随社会发展艺术形式中的生命活力反趋弱化的退行现象。随着人类社会进化,人对外部表象追随意识渐明而意象造型形式中的生命活力渐隐,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极度发展,使普遍虚拟化的科技时尚被处于日益竞争状况中的当代人当作社会进步的目的。人在虚拟化的时尚科技生存模式追随过程,不但自身身陷时尚的黑洞,更重要的是最终在身不由己的状态下,不自觉地毁灭了艺术本体,即被剥夺人本体的情感灵性,造成现代社会时尚竞争中的艺术灵性缺失和精神危机。如今在数字化电子信息与机器制造的人造物质环境中,人的感官通常接触到的声音和图象几乎都变成具有人性化的机器律动,现代人在虚拟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强势冲击下,几乎全盘失去传统意象生命活力可继续演展的时间与空间。电子信息的虚拟人性化交流,传统的人本艺术感知机能被闲置或灵性活动被取代,使传统艺术本体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感、精神快速从当代社会时尚中淡出。在当代人愈来愈虚拟化的知觉中,传统艺术生命情结及艺术形式对于他们已经变成近乎陌生的梦中景象。    

当代高科技虚拟艺术成为时尚,当年黑格尔(1770-1831)在《美学》中系统论证的艺术必然消亡成为现实。但是,黑格尔没有意识到自史前发展至今的意象艺术生命情结及艺术情感精神互动本质生成链,因此,他最终没有给人类的艺术生命情结找到一条真正的生路。将情感活动形式移位给绝对精神)哲学理性,显然是西方哲学家由于偏重于理性思辩导致人本的情理互动和谐失倾的根本原因。从人的全面灵性和谐决定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而言,任何意义的人类社会进步,都不应当破坏人自身的情理灵性本质生成链。面对当代艺术时尚,尚能最后坚持传统艺术灵性精神的中西艺术家,都以不同的艺术实践,试图发现当代性的绘画艺术活力。如西方艺术家的后现代绘画、中国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的具后现代文化倾向的综合绘画,都证明当代艺术家在努力实现当代人的时代使命。但是经过近20年的艺术实验,至今其成效甚微。这些当代性的绘画综合实验,大多注重绘画艺术表象形式而未及绘画本体活力之本的灵性活力更没有可能从艺术家自身呈现当代个性情感、精神形式的原创性。当代艺术家所做的仅是融合中西绘画史上传统绘画的表象界限,有的限于综合绘画技法材料,还有的绘画实验则直接被电脑绘画所综合,而在绘画艺术本体,却都没有真正深触当代人应当实现的绘画情感灵性,产生具有艺术灵性本质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    

绘画综合实验结果虽不那么令人感觉振奋,但是它却启示我们,绘画艺术发展不能绕开人自身潜在的绘画生命情结和显在的绘画灵性语言形式开放性指向。五千年中国传统绘画图象发展史,似乎潜藏着值得当代中西艺术家重新审视的意象生命情结和意象生命形式不断生成的艺术活力。    

 1、意象活动的生命情感特征    

在远古时代的中国,意象活动属于人的生命情感整一未分的自发本能,意象情结联结人的灵性知觉合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意象活力生成的为“太和”人生的意象艺术形式。在西方,自希腊古典艺术呈现人表现自身形体运动的和谐形式之后,视觉真实充分再现成为西方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直到1931,美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庞德.埃兹拉才明确提出意象不是感官的感觉表象,而是人对个别事物的知觉联合;现代意义的意象知觉认识起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1856)1939)。他在写于1900年的《释梦》中认为:“视觉意象是我们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的感觉(除听觉以外)则在梦的形成中是间歇性的和次要的......梦主要以视觉意象进行思维......梦的真正特点只是以意象活动为内容要素的,这更有点像一种知觉(本能活动,引者加)而不像是记忆的呈现......梦通过意象创造一个情景,它们呈现一个事件,就和真正(正在,引者加)发生的一样。”[1](P38-48)    

《释梦》因为其表现出的心理洞察力而被誉为“揭示人类心灵奥秘”的力作弗洛依德的发现曾经影响到现代艺术各领域中的深层心理表现。从当代艺术灵性本质健全发展的时代意义看,弗洛依德对梦中图象生命情感活力的揭示,显示出构成人类生命潜藏最持久的本性自发的图象情结。梦中的活动景象反映人被社会意识压抑所潜在的生命情感冲动。梦中意象及图象情结的内在本质及正在进行中的图象活动超视觉真实性,显示人普遍的内在情感的生命持久活力本原。尤其是意象图象空间的非意识无限制性自由度,决不是一般视觉记忆能力或视觉模仿能力所产生的静态画面可能类比。人在睡梦中,切断与外部感官信息的直接联系,启动的却是被意识局限所阻隔的图象性感情动态意象。梦境进行中的图象显示的超现实的生命情结及本能活力,是构成绘画及一切与图象有关的艺术形式生成的动力核心。换言之,生命意象活动及表现生命活力的意象绘画形式,以艺术家情感与受限因素的差异互动,个性鲜明的形式语言差异。在艺术发展史上,生命情感形式的精细化被认为是艺术的进步,但是阻断意象生命情结原形的一切艺术行为,都因为失去艺术生命灵性之源而不可能延伸人类艺术生命本质活动的生成链。非生命本质的艺术进步,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回归,要么自取消亡。本文借弗洛依德《释梦》中的意象图象情结,重新从自身情感形式创造过程,体悟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普泛的时尚艺术信息冲击中,挖掘人类意象生命情结本能,激发本体意象艺术形式原发性知觉创造活力。不过,每一个当代艺术家,像一个已经进入成年时期的人难以完全保持或重返儿童状态一样,当代人随着社会功利意识日渐明确仍能持有童年时期的生命意象活力已实属罕见。尽管如此,真正的艺术家们却必须保持意象生命活力这个灵性创造力的根本生成,并在其上进行的生命意象创造过程,实现由意象生命本能到意象语言绘画形式的不断升华。为便于将从人的意象本能情结实现的意象绘画形式系统认识深化,本文把人类从原始意象知觉本能发展至今的意象语言形式分为内聚外衍动态生成的三个层次:意象生命情结的核心即史前生命意象活动的混沌整一;生命整一中的核心经过感觉外衍变成古代传统艺术意象情感语言和意象审美灵性审美形式的觉醒;意象生命生成系统的最外沿,为当代意象艺术语言的全面创发性生成。原始艺术本能情结为意象艺术活动的核心层次。史前人视图象与生命同一,全部生命情性投入使原始艺术活动呈现出生命灵性本能的最纯粹的形式律动,正如春秋末期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00)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的状态。至今有些原始种族仍保存着视图象与生命为一的神秘现象。现代人类学认为,原始部落在战争或狩猎、求偶之前都出于集体生命本能用色彩涂画自身。在中国一些相对封闭的地区生活的民族,看到画家从他们那里带走人或动物的图像,还认为那些外来人摄走了象征动物生命的灵魂。正是因为生命本能全部投入,才使我们感觉到史前石器、岩洞壁画、远古彩陶、青铜器造型显现出为生命的形式惊人的生命情感震撼力。相形之下,随着人的社会意识分化,各民族的艺术活动在增进再现能力和表现媒质的同时,也分散并弱化了原始生命形态的专一。生命意象活力的社会差异,致使人类各地域、各种族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各自形成带生命情结的灵性绘画形式差异表现。约公元前600)300年间,古希腊人完成对人自身运动形式的理想再现。在人类生命本能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希腊古典艺术实现人对本体及外在物象造型的知觉形式和谐。这种在生命本能之上生成的视知觉形式和谐,显示出人类原始生命形式同一的时代结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469)399)认为雕塑和绘画艺术应当反映人性的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卑吝的外部形态。他说:“绘画的任务-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他们最内在的东西”[2](P188)其最内在的东西即再现具体生命情感活力的视知觉造型表现能力。古典艺术实现视知觉生命活力的理想形式,证明古希腊人率先形成属于全人类的视觉再现形式和与之相应的审美感觉发现能力,从民族触到的艺术感知变为影响人类世界的艺术形式。  

2、中国意象绘画形式    

与西方绘画艺术以视觉再现为主的形式不同,中华远古至古代艺术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用为人生的艺术活动联结成人的生命灵性有机的“太和”形态。这种生命灵性形态“太和”,使中华传统文明具有世界性的本质生成意义。    

约公元前两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远古人随着敬天、尊神、卜巫等为生命的社会活动,产生以团块空间运动出现的线结构,形成造型威严庄重的青铜文明。滥觞于中华多种族融和的东方造型艺术,将其本体生命活动依附于生命感知关系之“太和”的“大象”。其后,这种远古艺术“无极”、“太和”之势态,经过四千年以上的时间流变与变异过程,不断融汇外来的艺术形式,形成以意象造型(“抱”、“融一”“致一”)的绘画形式系统,像滔滔不断的黄河,融清流与泥沙为一,以通体相关的黄色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和而不同”“融而不泯”的东方传统艺术为人生的生命力。中国传统艺术“养生”“育”“游于”的艺术人生意义,决定为人生的艺术活动随时代不断生成的生命结构空间。为人生的艺术活动形式的生命活力,在当代世界文化潮流撞击中,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正在受到世人的关注。当人类同期的其他古老文明一个个随着时间在本地域或悄然淡出,或固化为历史遗迹突然沉没,惟有中华传统艺术的长河,从未断流地保持着首尾相映应一脉相承的生命系统承传关系,并且在当代性的世界文化中呈现着永恒的艺术生命意义。    

从艺术活动的生命本质特征看,如果说西方艺术从古希腊时代起,开始实现人再现自身运动的有式语言的绘画艺术风格,那么从殷商青铜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艺术以生命意向灵性把天地自然与人合一,书画与礼乐文章并融,感情理义与艺术程式共通,实现天地至美为人生“太和”、“至乐”的传统艺术本质。无疑,在这种中华艺术活动持久性之下,蕴涵着尚待世人认知的内在本质生成规律。随着日益加深的世界文化交流,中西思想家和艺术家在当代愈来愈令人迷茫的艺术时尚化危机中,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至人生太和的生命形态。当代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修·昂纳(Hugh Honour)、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在《世界艺术史》中加重中国传统艺术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理当应占有的分量。他们把中华传统艺术生命的持续性喻为:“可以弯曲但不会折断的竹子”于“外来风格与技术的吸收与敌对之间,传统与革新在艺术之中成为相互制衡的力量”。[3](P98)    

中华古人通过巫术及礼乐活动过程,生发艺术灵性及表现能力的觉醒。这种原始艺术生命自发灵性,经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争鸣、魏晋儒道释并立、玄学对人生玄远精神弘扬,渐渐实现卓然独立的艺术情感灵性自觉,形成古代人由生命活力产生的艺术灵性力量的内聚外衍。它凝聚的是人通过集体-个人艺术活动焕发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力量。这种异质同构的艺术本质力量将人的生命存在内外贯通,生成心领神会、情真意笃的生命艺术灵性神采。孔子在面临西周奴隶制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通过“六艺”教育,提倡“仁志之乐”主张“游艺”人生。老子、庄子(约前369-286)崇尚大道自然,得“至”、“游至乐”、性与道和,坦然自适的“抱一”、“天乐”境界,都反映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和极为一的艺术灵性活动中,感悟到只有在为人生的艺术活动中可持续保持人的生命灵性的整一太和。马克思和其后的西方思想家,都从不同层面觉察到资本主义文化生产消费所产生的现代社会人格人性分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完整的人的全面本质,即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4](P123)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最著名的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社会“单面人”人性的批判,证明人格的现代性分裂危机深重。近20年的“后现代理论”及“后现代艺术实践”,虽然具有巨大的艺术情理互渗及形式包容度,但是当代艺术的产业化、信息化几乎难以有令人关注的生命本质及灵性本质生成。甚至艺术灵性生产,也不得不随世界市场需要从人的灵性情感及精神创造改弦更张,陷入愈演愈裂的当代时尚化产业生产迷茫。    

天、地、人之和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本质在于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基本需要之上的艺术灵性与艺术灵性形式整一“太和”。古代“太和”的社会思想仅存在于统治者及思想家的头脑中,惟有在艺术灵性创造活动中,可能满足人的生命本能及审美感情需要。同时艺术活动呈现的灵性精神活力又使人的情感、精神导向人的全面本质生成,从而在艺术人生过程中产生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灵性关系“太和”。艺术灵性太和,反过来可能在人本体异质相干关系系统内外产生自觉抑制人类社会对时尚物欲过度追随出现的人格分裂。    

意象造型活动是使艺术创造呈现灵性太和形式的合力。中华传统艺术本体,由于充满多向异质结构关系差异和谐互动,那些参与艺术活动的人自身向内在情理本性元一凝聚,同时又朝外在未显的精神空间辐射的艺术灵性活力。古人以异质灵性共生超理知的艺术情感于精神太和,使他们在自然而然的生命本能与艺术灵性互动过程中,呈现“以一致一”“知异而和”的生命光彩焕发的艺术创发态势。    

从立象尽意“得意忘筌”,到艺术家显现“象外之象”的“真画”,先民“守其神,专其一”(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在生命本一的艺术活动中,生发不拘于模仿物象表面形似,也不限于理法制约,甚至得意象之大真而不囿于画迹,意在“养生”的艺术生命活动方式。如《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孟春纪》所言:“圣人之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    

意象绘画知觉活动是以表现人的视觉能动性为特征,又由视觉能动特征产生超视觉对象性的艺术情感、精神灵性汇通。它给人的艺术生命本能提供可充分发挥生命灵性形式的多层次和多方向创造空间。意象绘画造型形式的空间创造自由与意象整一中的异质差异关系有机互动,生成并维系着中国传统艺术太和灵性生机及有永恒活力的灵性艺术形式,形成古代艺术创造与社会变革共存的无限生机。    

意象造型活动,内含人的深层感情律动与精神灵性,外联自然太和元一大象与灵性空间形式。中华传统意象绘画,从蕴涵着人的感性、知性、情性、理性“元一”未分的生命灵性,汇通为太和“致一”的艺术形式创造活力。宋董逌在《广川画跋》中提出“得一以画”的画理,古代人通过艺术活动,保持执一不离的艺术灵性太和,实现致一乃大的艺术生命形式包容度。符载于《观张员外画松石》中,用文字表达唐代画家张璪造化与心源灵性汇通的意象太和状态:“......是时座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毫飞墨喷,粹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舐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5](P20)    

意象知觉作为人类原始生命冥一,起自史前卜巫、祭祀活动中的意象互渗。华夏古人通过创造彩陶几何纹饰、甲骨文字、青铜祭器造像,“乘天体”(《左传》)之变,意在显生命意象,以生命意象为真,呈现古人生命造型知觉活动的灵性觉醒。远古时代,东方诸种族在位集体生命发生的冲突中,实现生命冥一的知觉与意象形式关系融合。《周易·系辞上》引孔子的话指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大传·系辞传》解:“象者,像也。”相似之象因人的视觉感官接受外在信息而生发,而由人的意念(情理、思想)活动产生的内外知觉合力所联结。因此,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先人那里,最先产生的意象活动是人的生命本体冥一未分的异质互动中和形态,即《庄子·天下》篇所表述的天道“太一”。意象绘画实现人的生命灵性感知的造型之真。古人作品中“真画一划,见其生气”,显其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原创灵性语言形式。    

意象以“太一”立,而致艺术灵性形式太和致一。远古意象之像,属于人与自然生命存在关系互渗的灵通之像。远古时期的“太虚之像”显示出古人通过与生命同一的艺术本体活动产生必要的空灵境界,空灵的艺术知觉不仅使人觉察外在物质表象的变易,更重要的是关注物象变易与生命活动的“象外之”内聚外衍致一的有机太和。《老子·第四十一章》曾提出“大象无形”的有机变易势态,这种整一大象变易中的内聚外衍态势,决定后来中国传统绘画出现“不似之似”超表象之似的“画境”、“气韵”、“笔墨”等纯生命情感形式审美语言和审美意味。意象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灵性关系互动同一,其中所包含的互动因素不但超出上述《周易大传·系辞传》所释意象的范围,也越过现代欧美美学家“移情”、“表现说”所论证的艺术主体将情感投射于审美对象,与审美对象发生情感交流和表现的空间维度。意象知觉与意象艺术活动,生发唯天地人相依相生,生命内外为一,精神层面变通,异质活动往来无穷的生命灵性关系互动,自然而然地呈现《易经·系辞》上所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聚衍变易规律。灵性变易与社会人生共融为异质灵性“太和”的艺术生命活力。不幸的是,在中国传统艺术本体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的形式和加强,传统意象造型生命太和被僵化的社会存在抽掉生命情感灵性的鲜活性在近代变成技法传承。近代以来的中国传统绘画,固然也偶有独到的优秀画家及作品出现,如石涛“法自我立”的“一画”,潘天寿等绘画作品显出的灵性霸气等,都显见中国画家意象绘画的现代活力。但是,封建意识对人性的过度压抑,画家以画为生活必需的职业化,画种之间的过细分工,使传统意象生命活力随社会时尚需要,变成了无意象的绘画表面技法,意象绘画语言固化为少气无力的套路程式,由“象外之象”转入象内之象、象它之象。造成现代中国绘画形态弱化生命活力,呈现“无差异”的形式趋同。当具有现代人格的西方绘画艺术强势传入中国之后,传统意象绘画本体受到必然冲击,只具传统意象形式空壳而无意象形式本质的互动活动,使现代“中国画”在西方个性鲜明的现代绘画感知形式多层面强势冲击下,很快处于弱势。传统造型艺术过去式的融和力似乎出现被西画融合的局面。在一片西方绘画语言中,中国画语言几近成为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孤芳自赏。而此间不少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却主动从东方意象绘画中汲取具生命活力的情感表现,并且以现代艺术个性把意象情感形式语言世界化。德拉克罗瓦、莫奈、凡高、高更、马蒂斯、康定斯基等现代绘画大师通过个性鲜明的现代印象再现、抽象表现,实现现代意象绘画生命语言的新图式。    

3、意象生命情结的当代性现代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艺术个性创造“新意”绘画图像。其绘画形式携带的生命情感深层信息,呈现人类从意象生命情感本能,经过民族地域性意象情感形式的倾向性选择,在传统生命意象本质基础上生成现当代全面自由灵性创造的个性意象艺术形式外显。进入意象绘画创造的第三层次,人初步产生从意象生命核心到意象灵性外缘全部生命互动关系的内聚外衍。那些全面创造状态的现当代艺术家在意象绘画的最外缘,实现意象生命诸灵性层次之间的内外贯通,同时又在人的本质多元素之间完成异质关系的互动联结。

意象生命情结作为人类艺术创造的核心动力,随着现当代艺术家主动发现的生命过程呈现“同心辐射状”的开放形态。它与人的全部本质共同构造成艺术生命结构系统的差异活动互动。整个意象生命情感-精神三层次生成绘画形态中的艺术生命递进开放系统。现当代意象创造层次的生成,几乎给艺术家开拓可无限发现的艺术灵性互动空间。比如从感觉直观的敏锐生成艺术家一生不断变化的感觉,以变化的感觉不断发现的内在感情形式知觉律动,用意象生命情感律动把艺术灵性本质生成系统异质统联为当代信息互动交流形式等,呈现当代艺术家宏中肆外的艺术生机。现当代生命意象绘画形式的表现媒介随着图像信息化,相应出现合于意象艺术本质的全动态多媒体语言。这种当代性的多媒体意象表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形成互动信息关系的生命信息空间律动。真正在时间中不断发现艺术生命信息的艺术家,比前人更自由的运用意象生命信息,开启自身动态的绘画造型感知,把艺术本体永动的空间结构、色彩旋律、媒体材料与生命情感意象一起创发生命灵性形式律动的内外联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科技手段支持的电影、电视艺术实现图象的动态梦想。当代数字化电子网络,则在虚拟图象信息互动中带给当代人“人性化”的虚拟自由空间。全动态图象的虚拟化使当代人的生命感情本质存在迅速被高科技所掩盖的趋向。当代艺术图象信息的质变,又一次使人的感情本质生成急速发生全面解体的时代危机。当代人在时尚艺术信息的趋同趋平现象中,渐渐发觉艺术生命意象的存在意义。在泛艺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危机在于艺术家承载传统艺术本体活动的意象生命本质危机。作为人类生命本能及生命本能生成的意象艺术活力,中西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时尚化制约中应当从艺术灵性本质萌生反单纯虚拟性制约的原创性艺术生成链。尽管由于现代艺术个性张扬,每个艺术家在当代意象生命形式创造过程会灵性各自生成,但是在意象情结的最外沿,必须有众多的艺术家从生命灵性不断全神关注并努力展开当代意象造型的生命活力,由童年生命本能自发、青少年灵性感觉自觉,实现全面审美发现的当代艺术人生自由。未来艺术的真正希望,在于当代人生命意象灵性主动开放状态,实现全面意象本质在未知空间的互动生成。    

语意象由心生,心灵通透则眼明,我们在分析了意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就需要在全面关照自然的基础上,把心灵通透下的自然万物通过一项来传达一切象。万象如笔墨,笔墨灵动才会把有机的自然万象组成艺术真实。所谓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境”。观万物忘我则“无我之境”,观万物反应内心本质则“有我之境”。我所创作转化的“左山右水系列”作品,既是对自然关照下的心灵转化,既尊重了万物自然的意象本质,又遵循心灵关照的引导,没有人性关照的自然,必定是毫无生机的笔墨,那笔墨本身便成了艺术家的游戏。“左”是万物自然,“右”是心灵关照,“左山右水”便是艺术真实的自然反应,而笔墨和旋律是艺术家的传达手段。所谓“意在笔先”,现在看便有它深层次的含义。遵循传统精神,不断开拓和发展前人先果,才是现代艺术家应该努力实现的必然之路。艺术之道,一定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限接近自由传达的途径,而这个途径,才会把人和万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观自然万象,自在自得,才能真正把天·地·人之意象转化为笔墨,笔墨游走与灵魂与画面之间而体现的生机灵动,才是艺术追求的正确道路,路很长,努力之。     

注释:

[1]弗洛依德.释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美术史[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作品赏析  

《左山右水·2017》 水墨丙烯 100×150cm  2007  

《左山右水·向黑伯龙先生致敬》     

水墨丙烯综合材质  100x150cm  2013年

《左山右水·2013.01》 水墨丙烯     

100×150cm  2013    

《左山右水·2013.02》 水墨丙烯  100×150cm  2013  

《左山右水·2014.01》 水墨丙烯  100×150cm  2014  

《新鹊华秋色图》 水墨丙烯  150×200cm  2014    

《左山右水·2014.02》 水墨丙烯    

 100×150cm  2014    

《左山右水·墨迹2015    

水墨丙烯·宣纸·合材质 100x150cm  2015    

《鬼谷新象》 油画  150×200cm  2015  

《左山右水·纵横》 水墨丙烯  150×200cm  2018

()

 

 

© Copyright 2009-2015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