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辟《画说党史》专栏,转载一批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美术作品,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结合,引领广大青年学子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人类发展史上奇迹的光辉历程。
作品名称:《秋收起义》
画种:油画
年代:1973年
尺寸:230cm×174cm
馆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作品赏析
画家何孔德在记录《秋收起义》时运用了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色彩鲜明地表现出了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画面中,第一眼映在人们视线中的是毛泽东,他手拿斗笠,阔步向前的姿态豪情满天,头颅微昂、目光深邃、表情坚定而沉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毛泽东的领袖风范和不凡气质。右侧战士目光坚毅,对未来充满信念。中景描绘了肩扛梭镖的儿童和身着起义军服的士兵,他们回望领袖时眼神中充满希望,嘴角洋溢着笑容;左侧有齐步向前的两名赤卫队员,他们肩扛土炮,身背大刀,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画面以蓝天青山草地为背景,以农民工为中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画面中把工人的豪放、农民的纯朴、战士的勇武和知识分子的睿智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秋收起义》局部
历史链接
八七会议前,党在决定举行南昌起义的同时,还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927年8月3日的《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指出:这次暴动要以农会为中心,要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参加起义的主力共约5000余人,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军、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9月9日,起义从破坏粤海铁路北段开始发动。9月11日,起义军分别从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进入湖南境内,会合平江、浏阳地区的起义军,准备会攻长沙。起义军虽然曾占领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敌军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等因素,遭受了很大损失。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部队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5日晚,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停止执行长沙武装起义计划。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在部队南下转移途中,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选定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10月初,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县古城。10月27日,抵达茨坪。11月初,到达茅坪。秋收起义贯彻了八七会议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对于土地革命战争历史新时期具有更全面的开创意义。这突出体现为,它高高举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四面旗帜:一是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将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方向明确化;二是打出土地革命的旗帜,制定《土地纲领》,确定土地革命的原则、方针及土地分配的具体办法及善后事项,开辟了土地革命的实践道路;三是鲜明打出工农兵苏维埃的旗帜,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即开始进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实践;四是最早举起工农武装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上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由此开始。
1927年,毛泽东与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作者简介
何孔德(1925—2003),四川西充人。曾任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副主任、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代表作品有《出击之前》《祖国来信》《古田会议》等。
图文来源 | 莲开有声 审核 | 孔亮 陈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