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实践 >> 学术动态 >> 正文
【艺术实践】孙逊:具象绘画的当代走向
添加时间:2019-10-19 10:49 点击数:

 

孙逊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11月油画《在一望无尽处飞翔》“时代的温度-山东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810月油画《似水流年》“2018全国油画作品展”;201810月油画《肖像》“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8年油画《满月》 “可见之诗——第三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2017年油画《肖像1-2》“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油画作品展”;2016年油画《肖像》“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第二区段)真像——当代中国写实油画的新发展研究展”;2016年油画《满月》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沂蒙”美术作品展。

具象绘画的当代走向

   一、历史回顾

自从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了人类,便有了绘画,是因了劳动、巫术或便于记事而产生的,进而,产生了审美的意识,并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人类最初的活动中,绘画自然是追求具象的状态,其目的是尽量与自然对象相似或基本相似。当然,具象和写实是需要物质条件的,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制约,那时的绘画可谓欲具象而不得。因此,艺术的具象写实程度的高下,往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

从西方美术体系来看具象绘画的发展,具象绘画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产生了从乔托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波提切利等著名绘画大师。在当时,艺术家强烈的要求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实、自然。西方绘画通过科学的比例、透视法则,对人体解剖的研究,一直到印象派的光影与色彩体系形成,具象绘画技法日臻完善。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期,西方美术史经历了巴洛克艺术、罗可可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美术等,但是,其绘画的表现手法都是通过具象写实来体现的,这个阶段,具象绘画无疑是作为主流艺术而存在。

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以“再现和还原”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写实绘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真实再现将逐渐被摄影所替代,传统绘画面临失语。为了保持绘画的存在,迫使艺术家尝试避开摄影的功能去进行变革,由此,艺术家放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的“模仿与再现”传统,在绘画领域开始了多样性的探索,以来找出摄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造型因素的表达方式和绘画技法等多种形式探求,使绘画向非“再现”转向,为绘画从创作形式到造型语言表达带来了无限的拓展。印象主义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并成为中世纪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二、艺术进入多元化时代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无限扩张,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至沓来,原有的秩序频繁被破坏、被否定,新的风格流派被更新的派别所取代。从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艺术、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新的艺术主张与风格更迭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方式。

自从杜尚把小便器放到美术馆中,便宣告艺术形态走向观念。杜尚认为艺术不仅是供人观看,更重要的是引起人的思考。如果能把普通的实物赋予新的涵义,这便是艺术,思想可以是艺术。“‘观念艺术’不仅取消了画面的有形图像、色彩、结构等传统的绘画因素,而且也同时取消了绘画本身。”

后现代主义将美术的概念无限拓展,将颠覆与反叛推向极致,美术的概念逐步被艺术的概念取代,甚至各艺术门类、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也被打破。不仅是实物,人的某一种行为,一个事件的过程,或者是一种概念都能构成艺术,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才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以此产生了装置、行为、多媒体影像等观念艺术。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越加模糊乃至消亡,艺术涵盖了许多个行业领域,哲学的概念取代了美学的概念,艺术理论界出现“艺术终结”一说。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一体化的当下,艺术呈现出形式多变的局面,经过一个世纪的否定和颠覆,在尝试了各种表达手法和思想观念之后,各种艺术实验、各种主张好像都已穷尽,没有了一个明显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流派和非此即彼的艺术观点。西方艺术界经过后现代主义的激荡和冲击之后,进入了一个比较平静的阶段,态度与价值的兼容并蓄,不同的文化内涵、各种艺术形态多元并存,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反映出艺术进入多元化时代。  

三、具象绘画的回归与生机

一次次的艺术运动给架上绘画带来巨大冲击,并将架上绘画一次次推向死亡边缘。但架上绘画并没有从我们的视野消失,反而以一种新的姿态回归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而伴随架上绘画复兴的是具象表达的回归。从波普艺术的“流行的和大众化的”艺术理念,结合图像挪用与拼贴,把形象又带回到了架上绘画。当今的网络媒体、图像讯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使人们依赖这种直观的图像交流方式,这种通俗的、大众化的、直观的视觉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消费理念所对应的正是一种物质性的具象文化,这种背景下的造型艺术自然带来具象绘画的回归。

绘画是作为人类情感表达方式一种形式而存在,是艺术家与观者具体而感性的交流方式和途径。这也是具象绘画至今仍有广泛的受众和投资者的原因。现代艺术强调观念,强调“偶发”和“装置”,“意念性高于视觉性”和“强调来自行为的过程”,过度强调概念反对审美,为了观念而观念,忽略了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审美需求,具象绘画的回归正是这种物极必反的产物。

具象绘画的魅力在于艺术家通过运用手工的绘制传达情感和思想,表达对现实的关注,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具象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带有技术层面的手工制作艺术,它的艺术魅力是有目共睹的,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这种手工制品的迷恋,尤其是在当代快餐式的大众文化垄断之下,这种通过运用手中的画笔去完成的绘画形式能够更生动入微的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诉求。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这种手工制作在图像泛滥的时代,这种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它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正如前文所说,自有了人类活动便就产生了绘画,那它的真正灭亡也自然是伴随着人类的灭亡而灭亡。

四、具象绘画的当代走向

1.多元化的创作主题和内容

就绘画语言上讲,一代代的大师将它的空间开垦殆尽,开拓的可能变小,留给当代艺术家的领域几乎为零,迫使当代艺术家不能用传统的审美经验与创作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形式多元并存的当代社会,多元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往线性发展的流派更迭,单一的审美方式难以表述当代多元的生活内容,难以表达当代审美需求。当代具象绘画主题内容从单一的形象说明转向多义性的形象表述,其创作主题也是多元化的,创作方向更倾向于个人表达和原创性。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题材上更加宽泛,自由,随心所欲而没有禁忌。传统、古典、民族、民间、东方与西方,多方借鉴、挪用,解构与重构,一切为我所用,各种不同流派、形式手段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形成当代具象绘画的面貌。

2.观念介入

当下艺术表达的方向是倾向观念表达和个体体验,而观念表达是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观念艺术消解了绘画,而架上绘画通过对观念的借鉴,反而为架上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期的绘画,是以“再现和还原”呈现,画面内容以“叙事性”为主要表达方式。相比较于古典绘画的趋同性和类型化,当代具象绘画将观念的引入,通过多元化的观念表达,为架上绘画带来了新的生长点,而这种观念性和叙事性的有效对接使得具象的回归变得合情合理。现代具象绘画,将观念通过具象的技法手段构架具体的图像和场景,进行诸如象征、解构、反讽或隐喻等概念的传达。使艺术家以个人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表现对生活,对社会状态、生存环境、生命和信仰的关注,探索新的艺术之路并使之有别于传统的具象绘画。这种既能给人观赏,又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形式,应该是具象绘画在后现代之后的一种发展趋势。

3.顺应时代

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直面社会,真实、排除矫饰和功利、观照社会现实,对当代社会、当代文化的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具象绘画的当代性才能得以凸显。现代社会,任何一种学科都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具象绘画也需要通过对当代各种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对话与借鉴,调整创作思维,进一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去关注和审视未知的和被忽略的边缘地带,寻找新的内容和主题。在多元化的今天,具象绘画能够呈现出多个方向的变化,可以是象征的,可以是意象的,乃至是后超现实,后写实、后表现等等。实际上具象绘画从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以来一直在变化之中,当代具象绘画通过将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精英意识与大众文化的融合,通过观念表达与现实关怀互渗,不局限材料的综合运用,不拘泥传统技法的运用,不局限再现还是表现,充分表现艺术家对社会状态、生存环境、生命和信仰的关注,是为当代具象绘画的可行性。

我们应当看到,就世界范围来看,具象绘画逐渐走出危机,但是还不至于成为主流,多元的时代,艺术形式不可能统一,无论是灭亡论还是光大论者,就目前看都有失偏颇。在人文、科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多种艺术形式并存是一种必然现象,具象绘画若要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具象绘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不断的拓展实现绘画本体的个性创新,以此在多元的艺术形式中保持独立地位。纵观西方美术史,每个时期都有其所属特征,具象绘画只要能够承载时代的精神,艺术家将自己的思维和视像引入当代语境中,它就有持续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作品赏析

《世纪之舟》 145×170cm  1999

《暮》 80×80cm  2013

《朝》 80×80cm  2014

《自画像》 80×80cm  2015

《满月》115×115cm  2016

《在一望无尽处飞翔》 100×39cm  2017

《淡定》155×66cm  2017

《经意》155×66cm  2017

《似水年华 115×115cm  2018

《自在》157×100cm  2019

 

()

 

 

© Copyright 2009-2015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