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
号张大石头,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 中华两岸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生活;课堂;社会
——画家的培养与修行
摘 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创作感悟,提出了“生活·课堂·社会”画家的培养与修行的理念。生活就是艺术家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艺术创作从生活中来;课堂就是要尊重艺术的科学训练,通过刻苦努力、研究经典,掌握和培养自我创作的能力。社会是指艺术家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了艺术家培养与修行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生活;课堂;社会
“生活;课堂;社会”是我们山东艺术学院多年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培养学生和自我修行的一个理念。
一、生活
20世纪70年代西方艺术家博伊斯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怎么所有的人都是艺术家呢,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在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感悟,都有自己发现的独特的诗意,都有充满生命力的态度,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本身就有艺术性。生活本身就是创作的表现,我们艺术地对待生活的时候,就是艺术家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是我们不同的生活姿态。
将生活和社会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社会讲究的是“德”,生活讲究的是“品”。这让我首先想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都是配合新中国的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生活中来,创造了一批和时代和生活直接有联系的作品。也让我想到《巴黎圣母院》当中一句话,贫民窟中突然来了一个文人,有人介绍说这是一位诗人,一个乞丐说,诗人就是把别人的话写出来讲给别人听。这句话是我小时候听到的,但是我一直忘不了,这就是生活。还有一个我很感动的例子,一个年轻诗人到胜利油田,他问工人:“架子这么高,你爬上去不害怕么?”这个工人说:“如果这个架子再高一点,我就能看到我的家。”这就是生活当中的诗。可惜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工人不被大家认为是诗人。而我们那些诗人又很少发现生活中真正的诗。他们老是坐在家里,不去关注生活,不去热爱生活,绝对写不出和这些一线劳动者,和这些大自然这么密切、亲近的语言。如果不是真正的爱生活,不是真正的关注生活,艺术家肯定搞不出很好的作品来。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且我们的创作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央美院的周思聪先生,当年创作出许多很有生活趣味的作品,如《山区新路》,一个压路工人在大压路机上面,一个山区的小孩,踮着脚举着一碗水给这个工人师傅喝,他并没说“叔叔喝水”什么的话,仍然让人感到温馨。这不就是生活么?尽管现在这些看上去好像已经有点直白了,但是我认为在那个时候这是真正地表现生活,现在还让人感觉很亲切。还有一件作品是《长白青松》,两个建设兵团的女干事带着帽子穿着冬天的服装,抱着两颗小松苗回到她的母校去看她们的老师,但老师已经认不出她们来了,她的学生通过建设兵团的锻炼已经成长了。画中抒写的师生情感和人情味儿打动了很多人,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缺的就是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行万里路”就是生活。张璪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的“外师造化”就是生活。古人说的“胸中丘壑”也是生活。画家一定要有充足的生活,特别是山水画家。你如果只是将大自然中的一棵树或者一块石头画下来,那只能算是技法的训练,或者是搜集素材,而不是真正的观察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进入创作的阶段,就绝对不能局限在一棵树、一个石头当中了,而要体会对整个大自然的感受。尽管每个人在大自然中的发现是不一样的,审美角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大自然面前,在生活面前,真正的艺术家对自然深层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对云彩的感觉,对整个大山大水的感觉,西方的艺术家说好,东方的艺术家也会说好。西方人喜欢鲜花、美女、大自然,包括大海,东方的艺术家也喜欢。但是对灾难,如海啸、火山爆发、地震,我相信东、西方艺术家都是恐惧的,不喜欢的。找到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正确感受是很重要的一点。
虽然东、西方诗人、画家有不同的语言和形式来表现和反映生活,但都是带着感情去观察生活,当然不同阶层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察方法。好多朋友可能对延安时期有所了解,那时一些文学青年跑到延安参加革命,有一段故事我很受感动。当时文学家丁玲先生在延安中秋节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亮那么明亮,她想到“床前明月光”,想到思念故乡,想到创作。她走出来,看到一个站岗的战士,给他说:“小鬼,月亮多好啊。”战士说:“它如果是个烧饼,让我吃了更好。”这就是不同的角度,战士想的不是诗,不是浪漫,而是一直站岗还饿着肚子,艺术家想的是浪漫。我相信丁玲先生当时是很受震动的,不然她不会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这个战士是非常美的,实实在在,真诚,没有迎合她。我认为丁玲也是美的,热爱大自然,对生活充满激情,从中汲取灵感。
我希望我们的艺术家首先要热爱生活,真诚地对待生活,而且细微地观察生活,从专业的角度讲,我觉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应该加上一条“回归自然”。很多山水画家“外师造化”,就是我刚才说的对生活观察了,去以大自然为师了。“中得心源”就开始画胸中之气或者画石涛、八大,形成一种定式、一种程式,全是画这个东西了,没有回归自然。应该先以大自然为师,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再进行感受和思考,然后再回归自然,让作品和自然保持亲密、和谐、一致。就像佛教当中讲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终又回归自然了。就山水而言,黄宾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课堂
课堂就是严格的课堂教学训练,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基本功的锤炼,完成素描、人体、写生、彩画等学习,因此课堂可以理解为绘画的科学方式与专业方式。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没有这种美术教育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大家知道,刘海粟先生最早在上海美专引入模特课程,把西方美术教育的科学方法引入中国。课堂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是符合艺术家培养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就要采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包括我们画家自己的训练和修行,一定要把西方一些大师的绘画,和他们从小学习绘画的过程拿来研究,这都是有用的。画山水如果没有一些素描写生能力的话,那个石头、那个树是画不结实的,它们也是有造型的。去年我们参加了一个在中央美院举办的全国中国山水画教学研讨和画展,我发现全国的教授、专家的探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教学法,研究教学大纲,另一个方面埋怨学生,埋怨时代。我认为教学法、教学大纲应该有它的延续性,不能一天一变,而且每个学校都应该有每个学校不同的特点。埋怨学生更不对,因为忽视了老师本身的提高、修行。
大学不是培养大师的地方,而是培养具备大师素养人才的地方。没有哪一个学生一毕业就成为大师。学校培养优秀的、合格的,具备大师素质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不断努力,丰富人生,最终成为大师。山东艺术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艺术家,但那是艺术学院和社会加在一起使他们成功的,是学院和老师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再通过社会的历练成为大师。尽管学校不直接培养大师,但是一所大学中必须有大师,必须有好的老师,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有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跨过了基本功训练的严格过程,过早地将自己的探索和研究等更高层面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这常常起了相反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艺术,要挖掘前辈和老师下的苦功,不要只看到老师的风格与方法。就像书法家写小楷只有基本功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倒着写、正着写、横着写、坐着写。所以,基本功的锤炼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训练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课堂中研究传承人类文明中一些经典的作品,另外经典的民间艺术我认为在课堂中也有义务去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去发展、传承,但是还有一个守护的问题。我认为每一代人都应该有一个对传统的守护意识。就是我们的传统中都有哪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应该很清楚,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维护、守护它,不能我们这代人扔掉一些,年轻的一代人又扔掉一些。前几天我看电视上对汉字的考核,好多青年人对好多字现场都写不出来了,因为他有电脑、手机,就很少用笔去写汉字了。如果这样我们一代人一代人将传统丢掉,将来很麻烦,包括我们的中医和武术。现在对传统的守护成为课堂的义务和责任,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和有志于书画艺术的朋友们去努力。
课堂学习有具体的内容,不管是学中国画、油画,还是艺术设计,都应该懂得西方绘画的构图、色彩和对大自然的观察方法等等,因为它是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必须尊重科学。画一个杯子就要把它画出立体来,要找到它的高光点、它的反光、它的明暗交界线;画一个桌子就要画出它的透视;画一个山,近大远小,画家的视平线和远处的地平线要消失在一个点,这就是西方的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有些人攻击这个办法,说这种训练方法把中国绘画那种艺术性的东西扼杀了。我觉得这就像吃饭一样,假设西方的教育方法是块猪肉的话,那你吃了以后怕长出猪肉来么?你吃了以后还是长自己的肉。如果认为学西画学的不会中国笔墨了,我认为这个人的智商肯定有点问题,他起码是经历不够。只要是科学的一定要尊重。西方的绘画创作是以写生为主,而且要求尊重现实,中国画家为什么不可以借用他们的这种办法训练自己呢?为什么不可以欣赏他们大师的画作间接地观察大自然呢?我们看西方画家的作品,是在通过他的眼睛间接地观察大自然,等于是两个人切磋着、商量着去研究大自然。塞尚的纪念馆在他的家乡,很小,但是很美,院子外面那个山,太美了,他的作品、他的生命、他的理性的追求和他家乡的那个山融为一体,非常美。我们回来再看他的画册,感觉是在他家乡那个小山底下和塞尚一块欣赏他家乡的那个山,这怎么不可以呢?我们为什么非得找到石涛、八大,找到我们中国传统中的那些和尚,和他们一起赏玩呢?因为我们的石涛、八大也很伟大,因为他们画的是胸中之气,我们从他们的笔找他们的笔墨,找他们这些人的笔墨的感觉和追求,找他们与大自然的真正的、直接的交流。学习绘画一定不要有成见,特别是对西方绘画有成见,一定要研究西方绘画,只有你吃过西餐,只有你穿过西装,你才会研究你的中餐,你才会研究你的中式服装。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重视修行,要动脑子,一定要动脑子。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包括解剖,学院毕业的同志是很清楚的,西方画家伯里曼的解剖书,包括手什么的如何画,全都要背过。
课堂是一种培养和修行,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劳动,艺术家更需要勤奋和刻苦。普希金三十多岁去世,马雅可夫斯基三十多岁去世,徐志摩三十多岁去世,包括梵高和劳特雷特也是三十多岁去世,但是他们写了那么多诗,画了那么多画,靠的就是勤奋。齐白石说他除夕晚上和家人吃完水饺,剩下的时间全部画画。鲁迅也说他把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用在写作当中,就是告诫我们要勤奋。也只有勤奋才能较好地完成课堂的任务和训练。
三、社会
与前两者相比,社会才是真正培养作家、艺术家的熔炉。社会使我们成长、成熟,锻造我们,生活阅历、课堂训练靠社会这个熔炉熔化成社会所需要的形状,熔化成带有时代特点和内涵的作品,从而完成作家、艺术家的培养,而我们自身也需要自觉投入到社会之中,实现这一转变。
社会与生活相比更讲究一个“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现在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世俗的、拜金的、丑恶的东西,是正常的,社会需要一种“德”来制衡、来引导。这需要我们这些艺术家正确认识,并且积极参与到“德”的营造与维护之中。我们应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当今我们艺术家有责任思考和努力的地方。我所说的感恩、回报、奉献可以概括为一种“敬畏”,我们首先要敬畏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一个对家国没有“敬畏”之情的民族将会是一个失败的民族,在家敬畏父母,在单位敬畏师长,对学术、对经典、对大师要敬畏,对大自然要敬畏的心理。成吉思汗把丘处机请去问他治国的大计时,丘处机说了“敬天爱人”四个字,“敬天”指的是敬畏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爱人”是指对社会抱有仁爱之心。“敬天爱人”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状态,这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敬畏自然规律,敬畏课堂中的经典和严肃的科学训练,敬畏社会的要求、秩序和道德。
这几年我一直在创作北山题材,北山是我心目中的山,它体现了我生活中的“生”,写生的“生”,激发的“生”,熟练中的“生”,生命的“生”。大自然的生命,生生不息。我的画中出现了推土机,突出了环保意识,这是我的呐喊:停止吧!不要无休止的开发。李可染先生提出为山河立传,而我倡议为山河呐喊,这是时代的变化。李可染先生处于一个颂扬山河,建设新中国的时代,现在我们还为山河树碑立传已经不够了,而应该保护山河、保护环境。我曾画了四张《愚公不死图》,愚公曾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自然环境的精神为人们所颂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和鼓励,但在今天我们不需要破坏山河、破坏环境的愚公。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这些事情,通过创作引导社会,改变人们的认知,正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担当。这和博伊斯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 品 赏 析
《将军出山》196 x 196cm 1994年
《北山石仔屿之一》186 x 101cm 2010年
《北山石仔屿之二》186 x 101cm 2010年
《洼的轰鸣声之二》 186 x 101cm 2010年
《家园》186x101cm 2010年
《北山大戏》190x;30cm 2012年
《风雨孔府》 367 x 144cm 2012年
《写意孔府》180 x 97cm 2012年
《岳飞奉诏班师》100x300cm 2018 年
《十里红妆》100x258cm 2018 年
(审核:陈秀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