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6点30分,由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主办的“从看见到发现”主题讲座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数学学院博导,作家,旅行家,摄影家蔡天新教授主讲,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教授作为主持人参与讨论。蔡天新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行旅和写作,分享其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厚的科学、艺术与人生感悟,用质朴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向师生们讲述了他在人类文明艺术的行旅中找寻到的数学规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似性,与大家分享他心目中的科学、艺术和人生经验以及他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法。
蔡教授认为,智慧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来自传统文化,第二种来自西方引入,第三种则是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人文)相互借鉴。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们的诞生,都是因为人类生存的需要。如今它们又趋于一致,即变得越来越抽象。首先,他以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忧郁》为例,通过现场教师和学生的解题互动,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接着讲述了他在生活中偶然发现数字2、3、5与人的身体之间的奥秘,使大家感受到不同的学科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无论科学、艺术,还是生活,都有一个从看见到发现的过程,创新不一定是多么复杂的,合情合理即可。
蔡教授系统的向大家介绍了欧洲几位著名的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和代表作品,例如达芬奇不仅在绘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他也是一名科学家、数学家、解剖学家等等。20世纪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代表作《欧几里德的漫步处》是一幅名作,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当人们站在窗口,看到一些街道,本来是长方形的,越往远处看,线会越来越接近,最后会看到一个点,从视觉上,街道就变成了等腰三角形。欧洲水塔塔尖是圆锥体,他的主视图和侧视图也是等腰三角形。这两件事分开我们都能了解,画家用他的机智把两件事连在一起。平时,街道在地上,塔尖在天空,距离很远,很少有人会联想到一起,画家观察到这一点,画下来,就成了一幅名画。毕加索做一个公牛头的雕塑,他把横在自行车车头和坐垫之间的三角档拿掉,用自行车的坐垫做牛头,用把手做牛角,就变成了一件有名的雕塑作品。毕加索还通过法国的数学家庞加莱发表的一本关于第四维的书引发思考,并开始想象假如真的有四维,如何表现在平面上呢?一天,他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画——《阿维尼翁的少女》,这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就是依靠第四维的想象力得来的。毕加索的灵感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也就是从看见到发现。庞加莱的书是1903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相对论,1907年毕加索画了《阿维尼翁的少女》,一部著作引导着科学和艺术的革命,他们都是相通的。通过这些作品,蔡教授指出,相对论出现以后,科学、艺术的发展思路都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我可以把它概括为“机智”。哲学家对于“机智”的定义是,机智的特征在于深入到事物的隐秘深处,从中寻找到相互关系。通俗地说,将两件不同的事物联想到一起,并且合情合理。
讲座中,蔡教授从多个角度概括了数学与诗歌的共性,数学与诗歌两者都是古老的发明,很简洁,都需要想象力和灵感也十分自由,一张纸一支笔可以写诗,可以解数学题。数学通过假设可以推出很多命题和定义,凡是伟大的诗歌也是通过假设推出的。向大家展示了科学与文学中有相似性的几组对应关系:数学——诗歌,物理学——小说,天文学——戏剧,计算机——散文,化学——报告文学,生物学——杂文……现场的师生还一起参与了“相似性的判断”的思维互动。同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及背后的故事,并分享了他的作座右铭,一句是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的“学数学就是要走遍世界”,用外语表达数学是比较容易的,也是重要的,这句话也激励了他加快走遍世界步伐。还有一句是梅洛庞蒂在《眼与心》中所说,“没有表达力的智慧不是智慧”,除了能说会道之外,还要有能力将自己的研究、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他说正是受到这两句话影响,他变成了现在的自己,才有机会与大家做这样的交流和分享。学生们受益匪浅,热情的向蔡教授提出问题,蔡教授和孙院长也一一和同学们做了深刻的交流,并给予了山艺学生很高的评价。
最后,蔡教授用法语朗诵了他在法国街头橱窗中看到的自己的一句诗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像一束子弹,穿过暗夜的墙。并朗诵了他的诗《梦想活在世上》送给山东艺术学院的学子们,希望他们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奋力抵达想去的方向。
《梦想活在世上》
树枝从云层中长出
飞鸟向往我的眼睛
乡村和炊烟飘过屋顶
河流挽着我的胳膊出现
月亮如一枚蓝蓝的宝石
嵌入指环
我站到耳朵的悬崖上
梦想活在世上
(文字:宿星 图片:李硕、李焱)